第一次走進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的玫瑰劇院(Rose Theater)就是為了看吳興國的《李爾在此》。
這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第一次受邀於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的演出。身為台灣觀眾,對於這樣的肯定,除了驕傲外,其實我有更多的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表演,能讓「當代傳奇劇場」站上紐約林肯中心的舞台?
《李爾在此》是吳興國2001年的京劇創作,用東方的戲劇語言闡述西方莎士比亞《李爾王》的故事。除了為傳統京劇作跨文化的努力外,整部戲最大的挑戰還是在於吳興國本人如何以一人分飾多角的方式來詮釋這部作品。
《李爾王》被譽為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馬克白、李爾王)中最成熟的作品,也是所有莎劇中描寫親情最為天理不彰的一部戲。故事內容是描述年老的李爾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之前,先詢問女兒們有多麼愛他。大女兒二女兒都諂媚地博取父王歡心,只有小女兒不願花言巧語,結果兩個姊姊分走了所有的國土。小女兒在毫無嫁妝的情況下嫁法國皇帝。李爾退位之後受到大女兒二女兒虐待,最後在暴風雨中發瘋。小女兒聽到父王受虐,領兵入侵欲救李爾,最後兵敗遇害,李爾亦傷心而死。這齣悲劇還另有一條劇情主線,陳述葛羅斯伯爵聽信私生子愛德蒙讒言,欲殺嫡子愛德佳,但最後弄得雙眼被挖,孤苦伶仃之下,反受嫡子護持。
吳興國自創的《李爾在此》分三幕戲,第一幕名為「戲」,第二幕「弄」,第三幕「人」。英文則是“The Play”→“The Playing”→“The Player”。譯的真好,中英文各有巧妙。這三幕戲架構很清楚,第一幕只有一個角色,那就是李爾王。正規的一幕京戲,描述李爾王獨白發瘋的景象,終了,一段演員與角色自我的辨證,誰是李爾王,誰是誰的夢境...很有東方莊子的哲思。對比於很慢沉第一幕戲,第二幕「弄」則很輕快,有八個角色上場,全是吳興國。包括了弄人、忠臣肯特、大女兒麗娥、二女兒麗甘、三女兒麗雅、瞎子葛羅斯特、私生子愛德蒙以及瘋漢愛德佳。很精采、很有魔力的一幕戲。幾乎可看見吳興國傾盡畢生所學!葛羅斯瞎眼後街上遇見愛子愛德佳,吳興國藉由一根木棍編排出來父子兩角相見無法相認的一場戲,堪稱絕妙與經典。那根木棍同時是瞎子葛羅斯的手棍,愛德佳的劍,與兩父子彼此相牽的那條聯繫,戲法多端。最後一幕「人」,角色的就是"player"吳興國自己。呼應第一幕的終尾,吳興國這一幕戲繼續了李爾王式的獨白:「我是誰?我是我、我恨我、我愛我…」。這一幕戲把時間從古遠的京戲年代拉回了現代劇場,把真實的演員自我從戲裡虛構的角色喚回來了。
我不是看京劇長大的小孩,這也是我第一次正式看京劇表演。還蠻感動的,對於吳興國為京劇表演所付出的努力。滿場起立鼓掌的觀眾可證明,這樣的演出有多麼了不得。吳興國一人分飾十角,跨越京劇裡的生、旦、淨、末、醜五行,開創了舞台之先。對我來說,其實這也是一門課,透過他的表演,我有點了解到了什麼是「戲」,要具備到怎樣的技藝,一個表演者才能真正演出戲味來。
(photo source: Michelle V. Agins/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