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pulation 436,這部電影,可以單純的視其為一部驚悚懸疑片,因為它擁有這種類型片最基本該有的元素。然而,它也可被解讀成是一部描寫人類社會心理與醒思人力微渺無法抗天的現代寓言。 (以下涉及劇情!)
生與死的平衡
電影的開頭,有兩幕場景重疊交錯,一幕是一位婦人在產房生產,另一幕是一輛車子衝撞出道路,車禍。這個開場,用一種類史詩的方式,交代了一個生與死在時間點上的平衡。簡潔有力的破題,我很喜歡。電影裡,用來控制人口數的理由與方式,可能讓人覺得很荒誕不可思議。但想想我們現存的這個世界,這不是所謂文明的人類,一直都在作的事嗎?人口爆炸,喊出一胎化。人口負成長,鼓勵生育的稅制不說,甚至還說出人類其實也只是一部繁衍後代的機器這樣的話。也許文明的社會,奠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控制人口成長率。在電影中,小鎮曾經繁榮富庶,當時的人口數是436。後來,來了第437人,毀了全鎮。因此,重新建造小鎮的人,相信436是維持一個烏托邦的理想人口數。真實的我們的這個世界,其實也相信,過多或過少的人口增長,都會讓文明的社會失序、毀敗。只是我們無法精算出那個數字,無法在人口數到達那個數字後,實踐維持人口零成長的烏托邦思想。因為我們做不到,無法去想像,所以,無法理解這部電影最駭人的地方,死亡是歡愉的。
體制與逃離
對於無法融入體制的人,電影告訴我們,這些人都必須接受體制所實施的"治療"(cure)。所謂的治療,是一種矯正行為,是一種讓異常回歸於正常的過程。無法接受體制,又抗拒治療的人,只能選擇逃離。電影的前半,慢慢引出這個小鎮百年來的習俗與體制;電影的後半,則對於逃離,著墨很多,幾乎要讓你以為,逃離是僅有的一線希望。但是,電影最後又很殘酷地告訴你,逃離只有死路一條。在現世中,對於體制的不滿,逃離也是人性,但是逃避終究不能解決問題,不會有希望的。真正的希望在哪裡呢?電影沒有明白地說。但是有殘留一絲線索。希望,也許是在那些偽裝融入體制的人身上。忘了哪位智者說過類似的話,「真正的改革,不是豎起大旗,公然地與整個體制為敵,而是進入體制內去善化、漸變它。」
人力與天意
電影的結局很悲觀,卻很真實。人有喜好征服的天性,但終會發現,人無法勝天。這是宗教與集體信仰發生的起點。電影中有濃厚的宗教味,小鎮的人們,總是反覆吟誦以下的聖歌:
"Solidarity and steadfastness. We are the union of the Divine, and we shall cherish equilibrium and peace. "
美國電影,常常觸及神與信仰這樣的議題,也許是和美國遼闊的自然文化有關。對於大自然神秘不可測的力量,有著敬畏的心。以全球環境角度來看,長期以來人口的激增、人為的野心,已對地球產生能源耗竭、莫大的破壞。近年來,大自然也逐漸在反撲。電影中那個第437人會帶來禍害的信仰,也可作為現世中的警戒,再不抑制人類文明的膨漲,必將招受更大的禍害。